铁血剧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83|回复: 11

[礼物原创] 【读物】成语典故节目 - 秦汉篇

[复制链接]

12

主题

245

帖子

4697

金钱

主角

Rank: 5Rank: 5

最飞跃进步奖

演技
352
人气
0
参演
16
导演
0
金钱
4697
发表于 2018-5-8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成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这些成语上承先古,在我们现今社会也是广泛使用。或许有些成语大家脍炙人口,但其中包含的历史故事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从今天开始,我会为大家讲述关于这些成语的前生今世,而以成语典故来串联历史,可以让听者从另一个角度来完整欣赏这些祖先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十二楼工作室                    



本帖应该是持续更新吧
主要借地作推广用,希望斑竹大大不要嫌弃(笑脸)

12

主题

245

帖子

4697

金钱

主角

Rank: 5Rank: 5

最飞跃进步奖

演技
352
人气
0
参演
16
导演
0
金钱
4697
 楼主| 发表于 2018-5-8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酩酊丁丁 于 2018-5-9 16:10 编辑

点此收听☞成语典故节目—秦汉篇01 衡石量书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於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 秦始皇本纪》
        十二楼工作室出品
        脚本:白衣客卿
        播音:甘与酩酊
        后期:愚好

秦汉篇1 衡石量书
  大家好,成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这些成语上承先古,在我们现今社会也是广泛使用。或许有些成语大家脍炙人口,但其中包含的历史故事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从今天开始,我会为大家讲述关于这些成语的前生今世,而以成语典故来串联历史,可以让听者从另一个角度来完整欣赏这些祖先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我们第一个要讲的成语对大家来说可以说是比较陌生,衡石量书。衡石量书,又可以称为衡石程书,衡,就是指秤,而石呢,又可以读作“dan”,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衡石又泛指称量工具。那时候没有纸张,书写只能使用书简,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翻阅过的竹简都可以用衡石来称量了。
这个成语出自于《史记》的《秦始皇本纪》,“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於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公元前221年,是值得每一个华夏子孙记住的年份,因为这一年,我们钱多话少的实干家秦王嬴政经过十年的兼并战争,终于结束了从东周以来五百年的分裂与战乱,兼并其他六国,出现了中华大地上的首次大一统。
统一六国的嬴政施行了一系列的措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所以把自己的称号改成了皇帝,这也是皇帝这个称号的来源,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而这位华夏大一统的缔造者则因为暴政一直在遭受后世的诟病,从史记上对他的描述就是可见一斑的。
这句话发生的背景就是在秦始皇横扫六合后,大意是说他日益骄横,认为任何人都不如他,任何人都必须听命于他,并对儒生横加指责,因此受到了诸多儒生的不满,严重批评了他的贪权和急功近利!
史记中讲,天下的事情无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甚至要批阅的奏章都要以衡石来承重,白天晚上都会批阅文件,据说秦始皇每天所批阅的公文多达当时的一百二十斤,不达到标准那是绝对不会休息!
原来这衡石量书在当初居然是个贬义词!是吐槽秦始皇过于贪权专政,后来则已经失去了他原有的含义,变成真正的褒义词了,形容某个国君勤勉,都可以使用。
大概有不少人要问了,秦始皇勤政不是好事情嘛?何以却被有人骂做贪权呢?原因还是要从复杂的社会现实说起,虽然秦国是在经历数代打拼才在嬴政手上实现了东出梦想,但兼并战争的步伐还是太快了,面对其他六个政治文化各有不同的国家,如何有效的统治便成为了一个难题。
首先秦始皇直接无视了当时丞相王绾的建议,没有将比较遥远的燕、齐等地分封给他的亲属,而是采取了廷尉李斯的建议。李斯觉得分封制是周朝几百年诸侯混战的根本原因,必须彻底废除,实行郡县制,才能够长治久安!
郡县制就是把全国分为若干个郡,下辖县,郡设置太守,县设置县长或者县令。县令下还设置了文职的丞,武职的尉。大名鼎鼎的曹操,就曾经担任过洛阳北部尉。这些地方官员大多都是由中央认命而且不能世袭。
此外在中央设置的是三公九卿制度,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化权利,下设九卿,并给李斯升了一职,让其做了丞相。
郡县制与三公九卿制虽然是历史的一大进步,满足了皇帝权利一把抓的愿望,却也为秦的灭亡埋下了动荡的种子。
郡县制触动了本来就与秦有国仇家恨的六国贵族,以及那些尊崇周礼的儒生们的敏感神经,这些人怀念着周朝古老的分封制度。虽然嬴政曾经迎六国的学者入秦,打算从文化角度缓和秦与六国的矛盾,可惜这些古板的学者们对秦的统治并不买账,甚至冷脸相对,终于激化了秦与天下学者的矛盾。
这种矛盾也被一些心怀叵测的人利用,暗中挑唆报复,所以才有了史记中所记载的衡石量书,秦始皇刚愎自用的形象跃然纸上。
其实郡县制、三公九卿制也好,衡石量书也罢,都是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表现,他太急于把这块到手的肥肉一口吞下,难免会噎着的。现在想来,太过急功近利,或许会适得其反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66

帖子

2480

金钱

配角

Rank: 4

演技
266
人气
0
参演
9
导演
0
金钱
2480
发表于 2018-5-8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滋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1406

帖子

3392

金钱

主角

Rank: 5Rank: 5

演技
576
人气
0
参演
21
导演
3
金钱
3392
发表于 2018-5-8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目十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1

主题

3168

帖子

1万

金钱

剧院打杂

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佳荧幕情侣最喜爱的女演员

演技
1338
人气
0
参演
47
导演
6
金钱
11037
发表于 2018-5-9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啊涨姿势了!
丁丁有点专业朗读的感觉!
用相望,偷余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245

帖子

4697

金钱

主角

Rank: 5Rank: 5

最飞跃进步奖

演技
352
人气
0
参演
16
导演
0
金钱
4697
 楼主| 发表于 2018-5-20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酩酊丁丁 于 2018-5-20 19:41 编辑

点此收听☞成语典故节目—秦汉篇02 焚书坑儒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史记 儒林列传》

      十二楼工作室出品
      脚本:白衣客卿
      播音:甘与酩酊
      后期:白衣客卿 甘与酩酊

秦汉篇2 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可以算是秦始皇暴政的代表事件了,两千年间不停被抹黑再抹黑,成为了黑暗封建统治的代名词。所谓焚书坑儒到底是如何发生的,他对秦的统治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就来还原一下事情的原委。
先说“焚书”事件,秦始皇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的213年,在一次宫廷寿宴上,一名叫做淳于越的齐国博士,公然质疑秦朝已经实行的郡县制,表示只有恢复西周以来的分封制,才能稳固秦朝已经建立的江山。这让坐在一边,主张郡县制的李斯大为恼火,提出了淳于越的说法是“以古非今”,这就要提到另一个成语了,以古非今,出自于《史记秦始皇本纪》,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顾名思义,以古非今就是用历史来否定与批评现在的政治制度。李斯认为三皇五帝也好,夏商周也罢,制度与理念都是各不相同,治国方法也需要根据当今社会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何必非要效仿前朝的制度呢?而各家学派的学者用古法来诽谤当朝的统治手段,就是居心叵测!
李斯建议,将除了秦之外的各国历史,以及民间私藏的《诗》《书》全部焚毁,有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之人罪涉满门,另外禁止一切私学,推行秦一直以来信奉的法家学说。
李斯的这番套路很得秦始皇的青睐,他当即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将六国百家之书尽数焚毁。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焚毁的并不包括医学,农业等实用性的书籍。
如此看来,焚书事件的本质,不过就是因为政见不同而引发的一场宫廷争论。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我们已经在上一期衡石量书中解释过了,两者皆是有利有弊,有所争论也是正常。而就是这场看似寻常的宫廷论政,导致了文化史上的一大浩劫。
焚书事件本质上就是秦始皇利用专制手段来控制舆论,加强统治,在今天讲来,就是赤裸裸的愚民政策了。
之后再来说一说“坑儒”事件,众所周知,已经富有四海的秦始皇最怕面对的事情就是死亡,他听信了一些方士的忽悠,认为求仙就可以长生不老,便出大价钱资助这些方士寻找所谓的长生不老之药,这其中最为著名的方士就是电信诈骗的师祖,徐福了。
除徐福之外,当时聚集在咸阳的方士多达几百,其中有一名秦始皇非常信任的方士,叫做卢生。这位卢生,就是在上一期中在背后议论秦始皇衡石量书的罪魁祸首。
所谓求仙,长生不老之药,我们现在听来十分荒唐,那些方士自然也找不到真正让秦始皇长生不老的方法,久而久之,他们的老套骗术终究是要露陷的。而这位卢生就在私议秦始皇诸般缺点后携巨款,逃之夭夭了……
秦始皇这时候才明白自己是被忽悠了,他一怒之下抓捕了当时咸阳城中的方士四百六十人,全部坑杀。
这两件事情都记录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而“焚书坑儒”这一词最早的出处是《史记·儒林列传》,“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不难看出,最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焚诗书,坑术士,所坑杀之人绝大部分并不是儒生。
恢复了焚书和坑儒的原貌就不难看出,这两个事件的起因与我们想象的并不相同,过程也与后来的记录有所出入。但可以肯定的是,虽然秦始皇焚书的初衷是巩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控制舆论愚弄百姓,却恰恰因为他的铁血手段加速的秦灭亡的速度,引起了天下读书人的强烈仇恨。
焚书坑儒既是一个历史事件,现在也可以当做一个成语来使用,这就是掩耳盗铃愚民政策的代名词了。都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真正想要控制舆论,恐怕还是要施行利于人民的政令与制度,真正得民心者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245

帖子

4697

金钱

主角

Rank: 5Rank: 5

最飞跃进步奖

演技
352
人气
0
参演
16
导演
0
金钱
4697
 楼主| 发表于 2018-5-25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点此收听☞成语典故节目—秦汉篇03 揭竿而起

“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贾谊《过秦论》

      十二楼工作室出品
      脚本:白衣客卿
      播音:甘与酩酊
      后期:白衣客卿 甘与酩酊
      校对:一只白夜

秦汉篇3 揭竿而起
大家好,这里是成语典故节目。
上两集我们提到了华夏首个大一统王朝的缔造者,秦始皇的诸多故事。秦始皇其人争议颇多,在十年之间迅速兼并了强大的东方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强大帝国。之后又北征匈奴,南征百越,修建长城,并统一文字与度量衡,让华夏人从此有了坚持统一,反对割裂的国家意识。
但相反的,这些举措也在极大程度上加重了人民的徭役与赋税。再加上秦始皇期间大兴土木,修建骊lí山陵墓与阿ē房páng宫,全国十分之一的人口都被抓了壮丁,天下怨声载道,苦不堪言。而这也成为了秦末动乱的一根导火索。
公元前210年,这位饱受争议的皇帝在大巡游的途中病倒,继而病逝于沙丘宫。他终究未能找到所谓长生不老之法,就算是经天纬地踌躇满志,也不过是与普通人一样,最后归于黄土一杯。
而在秦始皇病逝后,太监赵高联合了丞相李斯与皇子胡亥发动了沙丘政变,隐藏了秦始皇驾崩的消息,并传出假诏,命秦王朝的既定继承人公子扶苏与名将蒙恬自尽。在确定公子扶苏确实已经自杀后,两人将胡亥扶上了皇位,这也就是让人糟心的秦二世。
秦二世胡亥即位后,暴政仍在继续,甚至变本加厉起来。
时间到了公元前209年,也就是秦始皇去世的第二年,两名地方官押送几百名平民到渔阳服役,这些平民中,有两位日后大名鼎鼎的人物。一个叫陈胜,一个叫吴广。陈胜年轻时就志向远大,曾经有过“苟富贵,勿相忘”以及“燕雀安知鸿鹄hú之志”这等豪言壮语。
那时适逢七月,阴雨连天,大雨造成的道路堵塞严重耽误了戍边队伍的行程,而根据严苛的秦国律法,超过了规定的期限,可是要杀头的大罪!这时候,陈胜便站了出来对大家说:“现在我们逃亡也是死,干一番大事也是死,同样都是死,为什么不为国事而死呢?”之后他便细数天下百姓受到秦的压迫已经很久了,指出秦二世胡亥与赵高密谋害死贤明的公子扶苏,皇位来路不正,天下应共讨之。
这时吴广也积极响应,他故意激怒了两名醉酒的将尉,夺过剑来将两人砍杀,并对所有人说:“诸位遇上大雨,都已误了期限,误期是要杀头的。假使仅能免于斩刑,去守卫边塞也必然是九死一生。况且壮士不死便罢了,要死就该成就伟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著名的成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是出自这里。
听了这番话的民众积极响应,纷纷举起义旗跟着陈胜、吴广造反了。起义队伍假称扶苏与楚国贵族项燕的名号,迅速攻占了大泽乡、蕲县等地,建立了张楚政权。成为秦末首位举起反秦大旗的先驱者。
这段故事,记载于《史记》的《陈涉世家》,估计很多人都不陌生。
而揭竿而起,首次出现于汉代贾谊的一篇,悉数秦之功过的名作《过秦论》中,“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而在之后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也曾提到。天下苦秦久矣,诸多平民砍断了木头作为兵器,削了竹竿做旗子,也要起来推翻秦朝暴政。这两篇著作都生动描述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如火如荼,而揭竿而起便成为了平民武装暴动的代名词。
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也拉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在此之后,六国旧地的贵族纷纷宣布独立,各个郡县的起义力量也是风起云涌,造反变成了一种时尚。
今天,你造反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5807

帖子

1万

金钱

剧院掌柜

Rank: 9Rank: 9Rank: 9

年度最佳剧集最喜爱的导演

演技
2209
人气
1
参演
64
导演
12
金钱
18834
发表于 2018-5-28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我后宫打call

点评

小瑞奇,戳!☞  发表于 2018-6-4 10:23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245

帖子

4697

金钱

主角

Rank: 5Rank: 5

最飞跃进步奖

演技
352
人气
0
参演
16
导演
0
金钱
4697
 楼主| 发表于 2018-7-24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点此收听☞成语典故节目—秦汉篇04 取而代之

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史记·项羽本纪》

      十二楼工作室出品
      脚本:白衣客卿
      播音:甘与酩酊
      后勤:白衣客卿 甘与酩酊

秦汉篇4 取而代之
        大家好,这里是成语典故节目,今天要讲的成语与一位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有关,这个人,就是楚汉之争中的关键人物,西楚霸王,项羽。而这个同样霸气的成语就是取而代之。
        顾名思义,取而代之的意思是夺取他人的地位由自己代替,现在也可以解释为用一件事物代替另一件事物。
        成语出自于《史记 项羽本纪》,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我们在之前也曾提到过,秦始皇出自巩固政治与追求长生等目的,在晚年专注全国性的大巡游。在一次巡游中,他的銮驾路过今日江浙地区的会稽郡,始皇帝那威严的依仗与前呼后拥的气派恰巧被项羽以及他的叔叔项梁看到,项羽马上指着皇帝的马车喊道:“我是可以代替那个人的!”
        项羽,出生于公元前232年,是战国末期楚国大将项燕的孙子,出身楚国名门,也是日后鼎鼎大名的起义军首领,西楚霸王。但少年时期的项羽并非是位让家人省心的孩子,据说这孩子不学无术,他的叔叔项梁曾经教授他读书与武艺,项羽总是学了一段时间便觉得厌烦。
        项梁也曾经问过他不愿读书学剑的原因,他的回答很简单,读书没有用处啊,会写自己与他人名字就可以了。学武也只是与一人对敌,要学就学万人敌的本事。
        这番回答自然让项梁很高兴,既然要学万人敌的本领,叔叔就教你学兵法!问题是,项羽的兵法也学了个大概,并不求甚解。
        虽然学习很差,但青年时期的项羽便才气过人,力能扛鼎,一米八多的身高十分帅气,在同龄人之中相当有名气。史料上并未记载项羽的父母是谁,只晓得他是由叔叔项梁抚养长大。项梁也不是个墨守成规的人,曾经犯下了杀人大罪,带着项羽从老家安徽逃到了会稽郡,这才成就了名句“彼可取而代之”的诞生。
        当然,当时项羽的叔叔项梁吓得赶紧捂住他的嘴,责怪这个熊孩子不该胡说八道,差点引来杀身之祸。但项梁在心中已经对他这个侄子刮目相看了。
        公元前209年,也就是秦二世元年的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举义旗,随后各地义军纷纷而起,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造反成为了一个时尚。
        这种时尚的统一表现就是起义军杀了当地的郡守,占据郡县拉起自己的队伍,就算是造反成功了。同年九月,会稽郡郡守殷通为了保命,准备联系吴中相当有声望的两人,项梁与桓楚担当主力,也造他一反。
        可惜当时桓楚并不在吴中,项梁便谎称他的侄子项羽知其所在。项羽在受殷通召见时,马上显露出称霸一方的野心,他一刀将会稽郡守的人头砍下,并凭一人之力砍杀守卫一百多人,让郡府上下皆心惊胆战,那些人就好像看到地狱中的修罗,无一人再敢上前。项羽从此获得成就,百人斩。
        可怜的殷通,最后还是没能躲得过被杀的结局,他恐怕从未考虑过,行事乖张的项家叔侄又怎么会甘心做自己的手下将领?与虎谋皮又会落得什么下场呢?
        之后项梁便代替了殷通的位置,自称会稽郡守,正式举起了造反的义旗,他们也成为了秦末乱世,诸多起义军中的一支。项羽则被叔叔任命为副统帅,那个时候他只有二十三岁。
        项羽的真正实力与野心在这个时候已经完全体现出来,项梁在吴中组织起的造反队伍也为项羽日后消灭秦军主力,与诸侯争夺天下奠定了基础。
        取而代之,已经成为现代人经常运用的成语,虽然如今已经具有诸多的含义。但提到取而代之这四个字,依旧能够感觉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股霸气。他并不是一句夸夸其谈的空话,而是当年西楚霸王项羽的人生格言。他心生取而代之之意,才会做出取而代之之事。他用日后的作为实力证明了,当初少年时在天下霸主始皇帝面前所说的并非一句妄言。

点评

捏捏丁丁的脸  发表于 2018-7-24 14: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245

帖子

4697

金钱

主角

Rank: 5Rank: 5

最飞跃进步奖

演技
352
人气
0
参演
16
导演
0
金钱
4697
 楼主| 发表于 2018-7-24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点此收听☞成语典故节目—秦汉篇05 一败涂地

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

                      ——《史记 高祖本纪》

      十二楼工作室出品
      脚本:白衣客卿
      播音:甘与酩酊
      后期:愚好
      校对:一只白夜

秦汉篇5 一败涂地
        大家好,这里是成语典故节目。在上一期中我们简单讲述了有关项羽的发家史,今天我们要提到的就是在秦末乱世,能够与这位西楚霸王分庭抗礼的另一个人物。这个人,就是刘邦。
        刘邦的发家史带有十分传奇的色彩,《史记》记载,刘邦祖籍沛郡丰邑,原名刘季,长得颇有帝王之相。但那时的刘邦并不是个勤劳善良的年轻人,他贪酒好色,经常在酒肆赊酒喝,喝罢便躺在椅子上睡觉。到壮年才混到一个泗水亭长的小职位。
        沛县有位土豪叫做吕公,经常宴请宾客,当时负责接待宾客的萧何规定,送礼满千钱的,可到堂上喝酒,而不满千钱的,便只能在堂下喝酒。刘邦来了毫不客气,虽然口袋里没有一个钱,却直接谎称“贺钱一万”,引得吕公亲自来迎接。
        吕公擅长给人看相,他见刘邦样貌不凡,便将自己的女儿吕雉许配给了刘邦,这也就是日后曾经搅动汉代风云的吕后了。
        好景不长,刘邦在一次以亭长的身份押送一批徒役到骊山修建陵墓时,这些骊山徒有很多都在半路逃跑了。刘邦盘算着如此远的路程,就算到了骊山这些人也都跑光了,不如干脆把人都放了吧。行至芒砀山,刘邦趁着夜色把剩下的骊山徒全部放走,并打算从此逃亡,却没想到有几十个名壮汉觉得刘邦仗义,愿意留下来。
        刘邦富有神话色彩的传说还有不少,比如众人在逃亡途中,行至沼泽之地,遇到了一条白蛇阻挡道路。趁着酒醉,刘邦拔剑将白蛇斩为了两截,打通了前行的道路,这就是著名的斩蛇起义了。
        上两期我们讲过,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举义旗,这让逃亡于芒砀山的刘邦有了出头之日。当时各地郡县纷纷响应起义,沛县的县令也觉得自己性命受到了威胁,干脆自己也造反算了。他手下的官员萧何与曹参建议将逃亡在外的刘邦请回来,说明逃亡多年的刘邦手下已有数百之众,将他召回可以增加起义力量。县令觉得有道理,便让樊哙去请回刘邦。
        接到消息的刘邦自然十分高兴,但当他返回沛县时却见城门紧闭,原来是县令怕刘邦不好控制,临时反悔了。就连萧何曹参都被县令追杀,逃出了县城。请神容易送神难,这时候的刘邦自然不干了,他写了一封信用弓箭射入城中,号召所有百姓起来造反。果然,城中百姓将县令杀掉,迎接刘邦进城,并打算推举他做县令。
刘邦却推辞说:“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说到这里,终于引出了我们今天要讲的成语,一败涂地。这句话出自《史记 高祖本纪》,大意是现在天下大乱,如果不能推举一个好的县令,一旦失败,就要将肝脑涂在地上。
        一败涂地,在大家的印象中恐怕是个十足的贬义词,形容败得彻底,无法挽回了,如今提到一败涂地,便充斥着一种沮丧绝望的气氛,却没想到原词是出自刘邦的一句推辞之言吧?
        虽然刘邦再三辞让,最终还是成为了沛县的领导者,被人尊称为“沛公”,这也成为了他宏图霸气的第一步,而这时候的刘邦,已经四十八岁了。
        值得一提的是,刘邦与项羽一样,也曾经目睹过秦始皇威严的巡游仪仗,不同于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也”,刘邦的反应是“大丈夫当如此也”,两者的不同之处,或许也是值得大家玩味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铁血剧场

GMT+8, 2024-5-18 20: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