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
演技352
人气0
参演16
导演0
金钱4697
主角
演技352
人气0
参演16
导演0
金钱4697
|
楼主 |
发表于 2018-7-24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点此收听☞成语典故节目—秦汉篇04 取而代之
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史记·项羽本纪》
十二楼工作室出品
脚本:白衣客卿
播音:甘与酩酊
后勤:白衣客卿 甘与酩酊
秦汉篇4 取而代之
大家好,这里是成语典故节目,今天要讲的成语与一位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有关,这个人,就是楚汉之争中的关键人物,西楚霸王,项羽。而这个同样霸气的成语就是取而代之。
顾名思义,取而代之的意思是夺取他人的地位由自己代替,现在也可以解释为用一件事物代替另一件事物。
成语出自于《史记 项羽本纪》,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我们在之前也曾提到过,秦始皇出自巩固政治与追求长生等目的,在晚年专注全国性的大巡游。在一次巡游中,他的銮驾路过今日江浙地区的会稽郡,始皇帝那威严的依仗与前呼后拥的气派恰巧被项羽以及他的叔叔项梁看到,项羽马上指着皇帝的马车喊道:“我是可以代替那个人的!”
项羽,出生于公元前232年,是战国末期楚国大将项燕的孙子,出身楚国名门,也是日后鼎鼎大名的起义军首领,西楚霸王。但少年时期的项羽并非是位让家人省心的孩子,据说这孩子不学无术,他的叔叔项梁曾经教授他读书与武艺,项羽总是学了一段时间便觉得厌烦。
项梁也曾经问过他不愿读书学剑的原因,他的回答很简单,读书没有用处啊,会写自己与他人名字就可以了。学武也只是与一人对敌,要学就学万人敌的本事。
这番回答自然让项梁很高兴,既然要学万人敌的本领,叔叔就教你学兵法!问题是,项羽的兵法也学了个大概,并不求甚解。
虽然学习很差,但青年时期的项羽便才气过人,力能扛鼎,一米八多的身高十分帅气,在同龄人之中相当有名气。史料上并未记载项羽的父母是谁,只晓得他是由叔叔项梁抚养长大。项梁也不是个墨守成规的人,曾经犯下了杀人大罪,带着项羽从老家安徽逃到了会稽郡,这才成就了名句“彼可取而代之”的诞生。
当然,当时项羽的叔叔项梁吓得赶紧捂住他的嘴,责怪这个熊孩子不该胡说八道,差点引来杀身之祸。但项梁在心中已经对他这个侄子刮目相看了。
公元前209年,也就是秦二世元年的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举义旗,随后各地义军纷纷而起,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造反成为了一个时尚。
这种时尚的统一表现就是起义军杀了当地的郡守,占据郡县拉起自己的队伍,就算是造反成功了。同年九月,会稽郡郡守殷通为了保命,准备联系吴中相当有声望的两人,项梁与桓楚担当主力,也造他一反。
可惜当时桓楚并不在吴中,项梁便谎称他的侄子项羽知其所在。项羽在受殷通召见时,马上显露出称霸一方的野心,他一刀将会稽郡守的人头砍下,并凭一人之力砍杀守卫一百多人,让郡府上下皆心惊胆战,那些人就好像看到地狱中的修罗,无一人再敢上前。项羽从此获得成就,百人斩。
可怜的殷通,最后还是没能躲得过被杀的结局,他恐怕从未考虑过,行事乖张的项家叔侄又怎么会甘心做自己的手下将领?与虎谋皮又会落得什么下场呢?
之后项梁便代替了殷通的位置,自称会稽郡守,正式举起了造反的义旗,他们也成为了秦末乱世,诸多起义军中的一支。项羽则被叔叔任命为副统帅,那个时候他只有二十三岁。
项羽的真正实力与野心在这个时候已经完全体现出来,项梁在吴中组织起的造反队伍也为项羽日后消灭秦军主力,与诸侯争夺天下奠定了基础。
取而代之,已经成为现代人经常运用的成语,虽然如今已经具有诸多的含义。但提到取而代之这四个字,依旧能够感觉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股霸气。他并不是一句夸夸其谈的空话,而是当年西楚霸王项羽的人生格言。他心生取而代之之意,才会做出取而代之之事。他用日后的作为实力证明了,当初少年时在天下霸主始皇帝面前所说的并非一句妄言。
|
|